饮酒·其二
陶渊明〔魏晋〕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据说积善有善报,夷叔饿死在西山。
善恶如果不报应,为何还要立空言!
荣公九十绳为带,饥寒更甚于壮年。
不靠固穷守高节,声名百世怎流传。
注释
云有报:说是有报应。指善报。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
苟:如果。何事:为什么。立言:树立格言。
况:甚,更加。当年:指壮年。
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
创作背景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自言“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写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说、元兴三年甲辰(404)说、义熙十年甲寅(414)说、义熙二年丙午(406)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说。此诗为组诗第二首。
参考资料:完善
1、
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
孔德明.陶渊明《饮酒》诗系年考辨[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15-17
3、
钱华堂.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说略[J].零陵师专学报, 1986(2):22-30
简析
《饮酒·其二》是一首五言古诗。诗的首两句先提出一个普遍的社会观念:即行善积德理应得到好报,然后以伯夷、叔齐这两位高士隐居西山、生活困顿的史实,表明“积善有报”的理想并不总能在现实中得到验证;三四句表达对现实不公的愤慨和对道德信仰的坚守;五六句借用隐士荣启期家贫,行年九十,以绳索为衣带的典故,强调其坚守节操的不易;末两句指出正是这种在穷困中依然坚守高尚节操的精神,才使得他们的名字能够流传百世。整首诗在对比与反问中,展现了诗人对道德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高尚人格的崇高敬意。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37篇诗文 1327条名句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陶渊明〔魏晋〕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青青河边草篇
傅玄〔魏晋〕
青青河边草,悠悠万里道。
草生在春时,远道还有期。
春至草不生,期尽欢无声。
感物怀思心,梦想发中情。
梦君如鸳鸯,比翼云间翔。
既觉寂无见,旷如参与商。
梦君结同心,比翼游北林。
既觉寂无见,旷如商与参。
河洛自用固,不如中岳安。
回流不及返,浮云往自还。
悲风动思心,悠悠谁知者。
悬景无停居,忽如驰驷马。
倾耳怀音响,转目泪双堕。
生存无会期,要君黄泉下。
隋侯获珠
陶渊明〔魏晋〕
昔隋侯因使入齐,路行深水沙边,见一小蛇,可长三尺,于热沙中宛转,头上血出。隋侯见而愍之,下马以鞭拨入水中,语曰:“汝若是神龙之子,当愿拥护于我。”言讫而去。
至于齐国,经二月还,复经此道。忽有一小儿,手把一明珠,当道送与。隋侯曰:“谁家之子?而语吾。”答曰:“昔日深蒙救命,甚重感恩,聊以奉观。”侯曰:“小儿之物,讵可爱之?”不顾而去。
至夜,又梦见小儿持珠与侯曰:“儿乃蛇也,早蒙救护生全,今日答恩,不见垂纳,请受之,无复疑焉。”侯惊异。迨明,见一珠在床头,侯乃收之而感曰:“伤蛇犹解知恩重报,在人反不知恩乎?”侯归,持珠进纳,具述元由,终身食禄耳。《搜神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