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曲·别情
王伯成〔元代〕
多情去后香留枕,好梦回时冷透衾。闷愁山重海来深。独自寝,夜雨百年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多情人离去以后余香还留在枕边,好梦惊醒时被褥冷气袭人。苦闷忧愁像重山一般长,像大海一样深。独自入睡,夜雨滴滴敲打起心中无穷的思念。
注释
衾:被子。
百年心:愿意白头到老的心。
创作背景
这首曲子如题所示,写离别之情。其创作时间不详,送别本事也不详。或无本事,为代言体作品。
参考资料:完善
1、
赵兴勤 赵韡 译注·元曲三百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赏析
这支小令抒写别情,表现了主人公相思之情的浓烈。起首“多情去后香留枕”,点明对心上人的爱恋与不舍。接之以“好梦回时冷透衾”,此句似有两重含义,一是字面上的意思,即实写,谓一觉醒来,正恍惚回味梦中的温存与缠绵,然正当甚觉美好之际,却突然发现枕边人早已不在,故心绪怅然;一是以“好梦”隐指二人恩爱情深,即虚写,称爱情已成往事,心上人一去不归,盼得意也倦了,心也冷了,一个“透”字,写出了难熬之时光对人精神上的无休止折磨,故而产生“闷愁山重海来深”的深切感受。这闷重如山、愁深似海的生活,不知何时才能画上一个终止符。“独自寝,夜雨百年心”,还是独自一人去吧,可这淅淅沥沥的“江湖夜雨”,空搅人清梦,让人辗
简析
这支小令抒写别情,主人公在思念爱人的梦中刚刚醒来,才想到爱人不在身边,只有枕边留下来的残香作伴;围着被子,仍能感到寒冷,也许是心中的凄冷使然,因为他的闷愁像山一样重像海一样深。全曲语言形象,情感真挚,形象写出了思念难熬的时光对人精神上无休止的折磨。
王伯成
王伯成,元代杂剧作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生卒年月不详。贾仲明为《录鬼簿》补写的吊词中说他与“马致远忘年友,张仁卿莫逆交”。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考定张仁卿为画家,与王伯成同为元朝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人。王伯成作杂剧3种,今存《李太白贬夜郎》。《兴刘灭项》仅存残文。他还作有《天宝遗事》诸宫调,存曲不全。 6篇诗文 7条名句
大龙湫记
李孝光〔元代〕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乃见更作两股倚立 一作:乃更作二股相倚立)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溪村即事
周权〔元代〕
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