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之京师杂别六首·其一
黄景仁〔清代〕
翩与归鸿共北征,登山临水黯愁生。
江南草长莺飞日,游子离邦去里情。
五夜壮心悲伏枥,百年左计负躬耕。
自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同翩飞的大雁一同北行,登山临水的时候心中黯然而生离愁。
当江南春浓时节,我这在外的游子会产生思念故乡的情思。
五更时候我悲叹自己志在千里的壮心不能实现,这一辈子由于失策辜负了隐居躬耕。
我不满于自己的诗缺少慷慨豪放的幽燕之气,所以才决定冰天雪地里跃马北行。
注释
据洪亮吉所撰行状载:“故平生于功名不甚置念,独恨其诗无幽并豪士气,尝蓄意欲游京师,至岁乙未乃行。”乙未就是乾隆四十年(1775)。这一年黄景仁二十七岁,春天由江宁至太平,夏季主讲正阳书院,冬季北上,年底始抵北京。组诗就是在临行前与洪亮吉的赠别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乾隆四十年(1775)作者将往北京与亲友告别的杂诗之一。
赏析
“翩与”二句,是写北行时寂寞凄凉的情怀。翩然和回归北方的鸿雁共同北行。登山临水,据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里借用此句来表达诗人的离乡之愁。
“江南”二句就真实地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痴情。“江南”句是古诗名句,据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里借用此句点明了北上的时间,正是江南阳春三月、春暖花开的季节,在这样美好的季节离开故里北上,留恋之情更加难舍难分。
在交待了离乡的时间以后,“五夜”二句又进一步交待了北行的原因。“五夜”即五更,这里指通宵。“伏枥”出自曹操《步出夏门行》诗:“老
简析
《将之京师杂别六首·其一》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以归雁为伴,描绘诗人北上的行程,点明了离乡背井的哀愁;颔联通过对比江南的美好景象与游子的离别之情,进一步强化了思乡的主题;颈联说虽有壮志,但却壮志难酬,而且还未能实现田园理想;尾联以诗人的自我调侃作结,隐含了一种在逆境中奋发向前的决心。全诗巧用比兴,含意深远,由低沉向豪壮处发展,含英咀华,耐人寻味。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205篇诗文 139条名句
小桥旅夜
吴敬梓〔清代〕
客路今宵始,茅檐梦不成。
蟾光云外落,萤火水边明。
早岁艰危集,穷途涕泪横。
苍茫去乡国,无事不伤情。
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
纳兰性德〔清代〕
西风一夜剪芭蕉,满眼芳菲总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洗尽秋江日夜潮。(版本一)
(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版本二)
仙城寒食歌·绍武陵
成鹫〔清代〕
亢龙宾天群龙战,潜龙跃出飞龙现。
白衣苍狗等浮云,处处从龙作宫殿。
东南半壁燕处堂,正统未亡垂一线。
百日朝廷沸似汤,十郡山河去如电。
高帝子孙隆准公,身殉社稷无牵恋。
粤秀峰头望帝魂,直与煤山相后先。
当时藁葬汉台东,三尺荒陵枕郊甸。
四坟角立不知名,云是诸王殉国彦。
左瞻右顾冢垒垒,万古一丘无贵贱。
年年风雨暗清明,陌上行人泪如溅。
寻思往事问重泉,笑折山花当九献。
怅望钟山春草深,谁人更与除坛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