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先秦〕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中有一种鸟,它的外形像乌鸦,头上的羽毛有花纹,有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历,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注释
曰:叫作。
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发鸠山,旧说在山西境内。
柘木:柘树,桑树的一种,木质坚硬,叶可喂蚕。
状:形状。
乌:乌鸦。
文首:头上有花纹。
简析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解读方式,此文的主旨可能是记录了一次典型的非自然死亡,展现出人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强大;抑或是描写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歌颂先民勇敢、坚韧、持之以恒的道德品质,女娃化为精卫鸟,不仅是人类对于生命的一种珍惜,更是一种图腾文化表现。
采蘋
诗经·国风·召南〔先秦〕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燧人钻木取火
佚名〔先秦〕
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 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曰燧人。《古史考》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韩非子》
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鸹,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路史》